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我国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新时代以来,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3年,中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时代担当。
建筑领域是全国能源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中国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年版)》显示,2022年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总量约为106.2亿吨二氧化碳,全国建筑与建筑业建造的碳排放总量接近其一半,为51.3亿吨二氧化碳,占比48.3%。显而易见,建筑领域的“双碳”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而言,具有关键性意义。
深刻认识和把握建筑领域落实“双碳”目标的挑战与机遇。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建筑类企业,既要深刻认识到落实“双碳”目标带来的历史机遇,更要在实践中展现责任担当。
目前,建筑领域“双碳”转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机制方面,建筑碳交易机制稍显滞后于转型需求;成本方面,零碳建筑的有序推进,仍面临着成本投入压力较大、回收周期较长的难题;能源方面,分布式能源的推广面临技术、成本、政策等方面的具体困难。
为落实“双碳”目标,中建集团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双碳”工作。中建集团旗下的中国海外宏洋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设立中宏低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宏低碳科技),积极推进“双碳”目标在企业的落地实践。目前,中宏低碳科技已经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初步构建了AI+分布式能源+零碳规划+设计低碳建材设备+智慧运维为一体的零碳园区技术体系。
深化研究与探索建筑领域绿色发展的战略路径。建筑领域绿色发展的战略路径,可以从机制健全、推广运用、能源体系完善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力。
在机制健全方面,加速将建筑领域碳交易纳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完善建筑碳市场机制,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健全建筑行业碳交易机制,加快制定建筑领域将碳交易纳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政策细则,为建筑领域碳减排提供市场化激励。选取部分城市开展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全国,推动建筑领域碳减排与碳市场深度融合。
中建集团探索绿色低碳运营模式,开展减碳技术研究。全面开展碳盘查工作,成为行业内第一家项目碳盘查全覆盖的代表性企业;系统构建创新生态,打造全国领先的“双碳”专业智库平台。中宏低碳科技研发的“碳惠万家”“碳慧广厦”数字化平台,针对民用建筑与公共建筑场景,以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实时监测建筑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通过设备系统控制与能源供给策略实现节能降碳,为碳交易管理提供数据平台支持。
在推广运用方面,不断降低成本压力,打造示范项目,综合施策推广零碳建筑。南宫28政府补贴支持与减税方面,地方政府可以设立“绿色建筑碳基金”提供专项支持;针对开发商,可在土地出让、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针对购房者,可给予相关税费减免,提高购房者的支付意愿。打造示范项目方面,通过示范引领提升全社会对零碳建筑的更多关注和不断认可。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海河山大观项目,是中国严寒地区首个大规模超低能耗建筑集群示范项目,该项目全面实现采暖电气化,燃煤消耗量为0,达到92%的采暖节能率,“低碳节能、健康安全、舒适灵活、智慧便捷、经济耐用”的好房子体验,得到了入住业主的广泛好评。
能源体系完善方面,加快推广分布式能源,提高能源供应稳定性。一是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降低项目前期投资和运营成本,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使用比例。二是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通过研发建筑光伏一体化、微电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能源的本地化调配。
中建集团充分发挥场景覆盖广、类型全、产业链完整等优势,多方位布局分布式新能源投资、设计、建设、运维业务,通过多能互补模式推动新能源规模化发展。推行《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加快推进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的重点任务举措。推动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关键领域新产品的产品化、产业化进程。聚焦投资项目和标志性项目,践行中建方案、中建产品、中建平台、中建投资建设、中建运营“五位一体”的新发展路径。中宏低碳科技通过“AI+物联网”平台,实现新能源系统智慧调控,形成“节能改造+清洁供能+智慧运营”的完整闭环,助力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落地项目为例,银川中海环宇天街装机容量120千瓦峰值,光伏年发电量17.9万千瓦时;合肥中海央墅环宇天地装机容量66千瓦峰值,实现首年发电量7.1万千瓦时。
国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倡导绿色智慧生活,为建筑领域的“双碳”转型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将持续增强建筑领域绿色发展的战略驱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行业力量。
(作者系中建集团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中国海外宏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