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中,碳捕捉和封存技术(CCS)以及其衍生的碳捕捉、封存与利用技术(CCUS)逐渐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进展,近期各国在CCS/CCUS领域的实际项目相继展示了显著的成果,这无疑为全球碳减排目标的达成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中国为例,中国海油在3月26日发布了重磅消息,宣布在珠江口盆地恩平15—1平台开钻中国首口海上CCUS井,预计在未来10年内将超过100万吨的二氧化碳安全注入海底地层。与此同时,中国海油还在恩平15—1油田投用了中国首个海上CCS示范工程,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安全运行近13000小时,回注二氧化碳超出了18万吨。
而在欧洲,挪威北极光CCS项目也在持续推进,第二阶段投资决定已经做出,该计划将其二氧化碳运输和封存能力从第一阶段的150万吨提高到至少500万吨。这一阶段的第一部分将于今夏启动,届时首批二氧化碳将 بواسطة 110公里的管道运送到西北海2600米深的海床,进行永久性封存。
此外,马来西亚的行动同样令人瞩目。今年3月,马来西亚国会通过了一项促进CCUS技术发展的法案,计划将其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马来西亚的首个CCS项目Kasawari预计每年有能力捕获400万吨二氧化碳,并将其注入M1油田。马来西亚石油管理局高管透露,在该国16个枯竭油田中,已发现超过46万亿立方英尺的潜在碳封存能力,且还有意借此向外部提供过剩的封存容量,力争将马来西亚打造成区域CCS中心。
尽管全球CCS项目在进展上显著,但成本依然是制约其商业落地的关键因素。标普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洞察在其《2025年清洁技术主要趋势》报告中指出,2025年将是CCUS项目的里程碑之年,预计将有约7000万吨的碳捕捉能力获得最终投资决定。当前,各地区的碳管理战略有效减少了CCUS项目的不确定性,但高昂的初始投资仍让众多项目面临迟滞。
例如,美国碳捕集联盟执行董事Jessie Stolark指出,在美国产生的275个CCS项目中,如果没有税收抵免,许多项目将面临停摆的危机。在英国,政府宣布将在未来25年投入284亿美元来支持CCS项目,其中大部分资金将由消费者承担,立即引起了公众的广泛争议。
公共账目委员会对这项政策表示忧虑,认为政府未能有效评估此举对家庭和企业的财务影响,指出这些未证实的技术可能对消费者和工业的电费造成重大冲击。
在全球CCS市场的发展中,工程碳移除技术的需求不断上升。这项技术意在通过专业工程手段,直接从大气中捕获并储存二氧化碳。尽管现有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过去三年,工业界在这方面的承购协议却显著增加,显示出对这一技术的关注和潜在需求。
联合国最新数据早已表明,工程碳移除承购协议中,生物质能碳捕捉与封存占据了87%的份额,因其所拥有的大规模项目比例,这一领域正在迅速受到业界青睐。
此外,预计在未来几年,随着大量资本注入和政策的积极推动,CCS市场也将出现爆发式增长。例如,从2024至2031年,全球CCS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而据英国市场调研公司IDTechEx的预测,到2045年,全球的碳捕捉能力将攀升至每年25亿吨。
总体来看,全球范围内的碳捕捉和封存技术正在朝着规模化发展迈进。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高昂的资金投入与技术的不断完善,然而,国家与地区间的政策支持、投资的加速以及市场需求的增长让这种技术的前景依旧光明。随着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案例的增多,未来的碳捕捉领域将有望实现更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这不仅是对气候目标的有力推进,更是全人类共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伐。在这个背景下,期待CCS和CCUS技术能够在未来进一步助力减排、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绝对利器。返回搜狐,南宫28官方网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