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NG28(中国官网)-做可持续的未来网站

关闭
探访贵州首个“零碳园区”设计标识项目 “老园区”焕发“新生机”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4-15 点击数: 

  

探访贵州首个“零碳园区”设计标识项目 “老园区”焕发“新生机”

  中新网贵州新闻4月11日电 (记者 张伟)在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一座占地30亩、拥有12栋单体建筑的“建科院零碳园区”,获得4个认证:“零碳园区”认证、“碳中和园区”认证、“零碳建筑”认证和“零能耗建筑”认证。诸多认证的背后是贵州上下践行绿色低碳持续发展理念,推动“老园区”焕发“新生机”,可谓打造多维度韧性城市树立典范。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贵州积极探索零碳园区建设。

  零碳园区,是指在一个产业园区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一定周期内(通常为一年),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技术、能源存储交换等方式全部予以抵消,从而全年实现碳元素“零排放”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科院”)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趋势,成功将办公园区打造成为中国首个超50年历史的零碳园区。

  “建科院是1954年在湖北武汉成立,1965年从广东茂名搬迁到贵州贵阳,今年正好入黔60年,部分建筑使用年限超过了50年。”建科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黄巧玲告诉记者,由于修建的年代比较久远,整个园区在建筑、市政、能源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因管道久远失修,每逢大雨时,园区就会被淹没,在朋友圈等就会有‘到建科院看海’的戏言。”

  建科院零碳园区改造前,建筑面积10380㎡,共有办公楼、实验楼等建筑12栋,大部分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碳排放量每年达285.96吨。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提升使用效能刻不容缓。

  建科院充分发挥既有建筑、园区更新改造领域综合能力,紧盯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诊、断、投、改、运”五大策略及“好房子”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四个标准为原则,从低碳建造与零碳运行两方面,应用60余项低碳技术,延续园区建筑全生命周期,实现园区零碳排放。

  节能降碳,推动园区改造低碳化。建科院将单位面积用能较大的绿建所和使用年限最久的结构实验厂房作为重点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运用结构加固、表皮建材提升、内部空间改造、近零能耗技术等方式,推动建筑本体节能率≥40%,建筑综合节能率达到100%;其他建筑则通过外墙屋面保温、中空外窗提升、新风系统、厨房炊事全电化等方式,实现降碳7%的目标。园区采用的低碳混凝土、高延性山砂混凝土、M60Ⅲ型灌浆料等绿色建材,是建科院的自主研发产品,在园区建筑降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项目还将产生的废弃混凝土试块进行固废改造利用,应用于园区建筑、景观等项目建设,推动碳排放量降低66%~88%。园区改造后碳总排放量为250.08tCO2/a,整体降碳率达到12.5%。

  产能吸碳,推动园区全域绿色化。园区打造光伏系统3528㎡,包括建筑屋面、立面BIPV、光伏停车棚、太阳能路灯、光伏玻璃等,年发电量达57.9万kwh,替代减碳300.06tCO2/a,成为以光储直柔为技术路径的既有建筑零能耗改造示范园区;改造后园区拥有1600㎡复合湿地公园、6059.17㎡透水路面、1657.97㎡绿地面积,推动环境绿美化的同时,实现生态碳吸收2.92tCO2/a,园区最终碳排放-52.9t,成功实现“零碳”目标。

  数字赋能,推动园区运维智慧化。南宫28娱乐平台为实现“零碳、高效、健康”运维目标,建科院组织研发团队为园区“量身定制”了零碳园区智慧运维平台,设计了六大功能板块。例如能源管理通过60余块智能表计和光伏系统,对园区水、电等能源分项分区监测,并通过预测分析和智能调控达到“用能平衡”,保障园区能源100%自主供给。以数字平台为抓手,园区真正实现了环境健康与节能降碳双优化,对于巩固“零碳”成果、打造绿色高地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建科院零碳园区建成后,先后获评中国全国首批、贵州首个“零碳建筑”设计标识项目和贵州首个“零碳园区”设计标识项目,也成为贵州省及中建集团唯一被国资委纳入的“中央企业存量土地和既有建筑盘活利用试点”。

  以“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下一步,建科院将充分发挥零碳园区示范效应,加快创建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零碳园区整体性解决方案和技术体系,南宫28娱乐平台强化存量公共建筑深度减碳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积极参与中国零碳园区建设,在向“新”向“绿”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