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4月12日消息(记者李春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绿色发展置于核心战略地位,明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能源结构调整、碳中和目标实现及绿色经济新增长点培育绘制了清晰蓝图。在“双碳”目标推动下,近年来内蒙古正加紧推进“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的山峦之间,一座座百米高的白色风机随风转动,光伏板如蓝色海洋般铺展在起伏的坡地上。远处,内蒙古华电新能源智慧运营中心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跳动着数百公里外风电场、光伏站的实时数据——这是新能源体系的“智慧大脑”,也是这座城市向绿电转型的缩影。
“过去,巡检风机需要人工攀爬几十米高的塔筒,耗时费力且存在安全隐患。现在,智能摄像头、轨道机器人、无人机等设备实时采集数据,人工巡检工作量下降了70%。”内蒙古华电新能源集控中心主任窦磊介绍,智慧生产管理平台通过“远程集控、分级诊断、片区维护、专业检修”的闭环管理模式,让数据代替人“跑腿”。
平台的“分级诊断”模块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振动监测、油样化验等技术,提前预警设备故障。2024年,平台累计准确预警问题284项,避免经济损失1510万元。
“以前发现问题要打电话通知现场,有时信号不好,甚至要等到第二天才能处理。”窦磊回忆,“现在,故障信息自动推送,检修人员接单后直接赶赴现场,整个流程都在平台上闭环管理。”
技术革新也带来效率的跃升,智能排程系统能精准优化停电时间,减少故障损失电量。数据显示,2024年故障停机损失电量较2023年降低365万千瓦时。
距离新能源智慧运营中心不远,和林格尔新区的“东数西算”绿色供电项目一期工程已进入冲刺阶段。风电、光伏与储能协同发力,为数据中心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绿电供应。
“一期工程每年可提供7.6亿千瓦时绿电,替代率达43%。”和林格尔新区招商局工作人员王曼宁介绍,该项目通过就近接入与网购绿电相结合,确保数据中心用上绿电,为数据中心低碳发展开辟新途径。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万吨,相当于种下370万棵树并养殖十年。
“绿电的稳定性是关键。”华电新能源分公司副总张海林坦言,“通过储能系统的灵活调节,我们正在攻克新能源发电间歇性的难题,目标是实现100%绿电直供。”
呼和浩特市的新能源布局并非单兵突进,而是一场政策与产业的协同作战。从承诺制施工到零跑腿服务,当地以高效政务为新能源项目落地保驾护航。
“过去,企业从签约到开工可能需要半年,现在平均可达120天,最快60天就能开工。”王曼宁说,新区还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手续代办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见效。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东数西算”绿色供电项目(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在政策引导下,呼和浩特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和林格尔新区已吸引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四家数据中心参与一期工业园区绿色供电项目。南宫28登录入口二期工程建成后,绿电直供比例将提升至50%以上。截至2024年底,呼和浩特市电力总装机达到2137.75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702.5万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38.69%。新能源装机容量较2021年新增472.85万千瓦,增幅超过200%。
“新能源的发展不仅关乎能源供应的安全稳定,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引擎。”呼和浩特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子泳表示,呼和浩特市正通过新能源带动高端制造业、大数据产业协同发展,全力打造千万千瓦级风光新能源基地。南宫28登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