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NG28(中国官网)-做可持续的未来网站

关闭
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揭开中国能源转型的科技与制度之路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3-03 点击数: 

  

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揭开中国能源转型的科技与制度之路

  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正面临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的双重挑战。这不仅是对经济发展的考验,更是对人类未来生存的严峻考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应对这些挑战上做出了庄严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峰值,并努力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宏大的目标,无疑为全球能源转型指明了方向。

  今天,全球能源的利用形式正在向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中国的能源活动中,碳排放占到二氧化碳总量的88%左右,而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则占到能源行业碳排放的42%。这意味着,电力行业不仅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战场,还是能源领域减碳的重要途径。因此,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势在必行。

  新型电力系统以确保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利用新型电网作为枢纽平台,着力于“源网荷储”的互动和多能互补。特别是在我国,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及灵活智能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同时也有助于破解资源逆向分布的问题。

  目前,我国风光资源与电力负荷中心存在逆向分布的状况。为此,国家不断提升“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电力互济能力,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一背景下,新型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力系统提供了更强的调节能力,增强了在极端天气等不确定因素下的系统韧性。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还将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从“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转变。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电能的流动将不再是单向的。虚拟电厂、电动汽车以及可中断的负荷等用户侧的优质调节资源,将在电力平衡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例如,四川资阳的配电网负荷“精准画像”系统,通过聚合分布式光伏和电动汽车资源,形成了200万千瓦可调节的负荷。这一成果的诞生,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在极端情况下确保电源与负荷的平衡。

  二是电网的形态将由“以大电网为主”向“主配协同”转变,配电网将成为承载电力低碳发展的智慧枢纽。分布式电源已成为配电网的主要特征,山东、河南等省积极推动配网侧分布式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共享储能”等创新模式,促进了用户侧发电与电网的协同运行,推动了分布式光伏的发展。

  截至2024年,中国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已达到3.7亿千瓦,是2013年年底的121倍,占到光伏发电装机的42%。在发电量方面,2024年分布式光伏的发电量已达到3462亿千瓦时,占到了光伏发电量的41%。这一数据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更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成果。

  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既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机制创新。我国在输变电技术的应用上已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在特高压工程建设上,实现了从特高压“主动脉”到数字孪生“神经末梢”的核心技术革新。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不断为电网的运维提供支持。南宫28下载例如,2022年江苏电网的无人机巡检作业量超过52万架次,提前发现并消除输电铁塔缺陷和通道隐患4.2万处,运维成本因此节约了约2亿元。

  在机制创新方面,市场与政策的双轮驱动正在形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框架,国家电网公司也在加快省间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同时,适应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机制的健全,以及绿电与碳交易市场的完善,也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可以说,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人类命运的能源“长征”。从高海拔地区的光伏与储能项目,到乡村的共享充电桩,再到为大型国际赛事提供绿电供应,这场能源革命正在改变中国,甚至是全球的能源图景。而这背后,正是科学技术与制度创新的紧密结合。

  今天,中国以科技之力、制度之智,书写着绿色能源的未来。在面临气候变化的全球潮流中,中国的行动不仅关乎国家经济发展,也关乎全球的生态平衡。我们的未来,正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精彩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是参与者,都是见证者。

  尽管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中国的能源转型之路,已展现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在下一阶段的探索中,让我们期待更多的技术突破与制度创新,让每一寸土地、每一滴电力,都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顶部